三星S助手改版建议

1.FAB改进

FAB原版新版对比图
  FAB的用法在Google官方所给的设计规范里规定好了,而且还是专门的一个章节。FAB的全称叫做Floating Action Button。
这是Google对FAB拓展按钮的说明

The floating action button can fling out related actions upon press. The button should remain on screen after the menu is invoked. Tapping in the same spot should either activat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ction or close the open menu.

  当然Google也提供了另外一种展开方式

The floating action button can transform into a single sheet of material which contains all the actions.

  这里我选择了第一种,因为第一种的动效比较好做,等我有空的时候再试试第二种。

2.天气卡片改进

天气卡片对比
  原版的天气卡片存在一些问题:文字缺乏组织,看起来不规整;天气数字太过纤细;以上两个问题导致卡片上半部分重心偏左;下方天气列表图标夹在两个文字中间显得较为局促;更新按钮后面文字太多,信息冗余。
  所以我将信息重新组织,提升了展示效果。

3.空气质量卡片改进


  原版空白实在太大‘单独一个空气质量(优)浮在空中实在太过单薄;PM2.5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只是在左下角小小的出现,与整体卡片闲的格格不入;余下地点信息、刷新文字与天气卡片改进同理。
  仪表盘的设计在很多天气应用上都有见到过,所以也就这么设计了。不过在过程中倒是碰到些难题,sketch不能像PS一样很精确的控制锚点的位置或是画出任意精确的角度,所以那个空气质量的40度一格的2/3标尺挺难的。

动效是对于行为的设计

我们平时所说的UI设计,大多数指的都是对整个应用程序界面的设计,所呈现的信息是静态的,这样子的设计是对于“状态”的设计。设计师们去设计每个页面的不同的状态,然后呈现给用户。而触发状态的操作就被称作行为,动效设计师就是通过动画效果去引导、响应用户的行为,联系界面之间的元素,从而在用户的交互行为上提升用户的体验。
  前段时间看到了国外medium上面的一片关于动效设计原则的文章,写作者是一位在五年时间内为四十多个国家和上百个顶尖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的动效设计师。文章总结了一些利用动效设计去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原则,一共总结了十二条原则。相较于Google与苹果提供的动效设计规范,这篇文章更为精炼,所提出的规则也更为普适,下面我就分别介绍一下这十二条设计规范。

  image

1. 原则1:缓动

  所有展示时效行为的界面元素(无论即时还是非即时),都需要缓动。缓动可以加强体验中的自然感,并创造出符合用户预期的连续性。   

2. 原则2:偏移与延迟

  让用户在看清楚之前,就感受到眼前的东西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区分的。这种功能非常有帮助。在用户看清楚出现的元素之前,设计师已经通过这种时间上的差别说明了元素之间的分离关系,而无需通过视觉上的强烈对比来向用户介绍界面上的元素。

3. 原则3:父子关系

  这个概念我第一次接触是在AE——一款影视特效制作软件中,大致的概念就是子对象跟随父对象变化,共享包括缩放、位置、不透明度之间的属性。父子关系常用来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可用性。例如,当用户操作一个元素的时候,另一个元素也跟随着用户的操作而变化,用户会知道这两个元素是关联在一起的。通过父子元素属性之间不同的响应关系,父子关系的动效被分成了“直接继承”、“延迟继承”、“逆向继承”

4. 原则4:形变

  形变的效果应该算是动效里面最容易被识别的一种了,毕竟一个正方形变成了一个圆形这样的,傻子都能看的出来,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形变对于用户体验提升的作用是在一个元素功能发生改变的时候,利用连贯的状态的改变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使得这个元素的内涵更好的被用户感知与记忆。

5. 原则5:值变

  值变顾名思义,就是数字与文本的的改变,而且是动态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一个值是直接进行改变,那么用户无法体会到数值的动态特征,无法明确体会到这个值变化背后的含义。速度数值的快速变化让用户和这个速度直接建立起了关系,设计师不是直接抛出一个数字给用户去感受,而是让这个值以它特有的特征去展示给用户看。

6. 原则6:遮罩

  遮罩的概念类似与PS中的蒙版。不同于静态设计中遮罩是用于辅助设计的,在动效设计中遮罩的变化配合背景的运动,既没有让用户丢失视觉上的焦点,也让app状态的改变变得更加的流畅自然。在不改变元素内容的情况下,通过遮罩来改变元素本身,是相当不错的动效设计技巧。

7. 原则7:覆盖

  用堆叠元素的相对位置来描述他们的扁平空间关系。在iOS 7推行扁平化设计后,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变得有些模糊,如果设计师的功力不强,有些用户会分不清元素之间的层级关系。Google的MD对此的解决方法是用带有Z轴的卡片作为内容的载体,卡片的阴影作为层级之间的区别。动效设计的这条原则则是使用了层级之间的覆盖向用户传递了元素之间的Z轴关系。

8. 原则8:复制

  当新的元素从已有元素复制出来时,用连贯的方式。
  当新元素从现有的元素上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设计师首先需让用户感知到有“生产”这个变化的发生,其次需要将用户的焦点从现有元素转椅到新元素上。所以这就需要已有元素的动画(吸引注意力),新元素更强烈的复制动画(转移焦点)

9. 原则9:景深

  允许用户瞥得到非主要元素或场景。
  iOS中又一个可以算是苹果标志性的元素,也就是毛玻璃。利用毛玻璃这个元素,用户既可以把焦点放在毛玻璃上,同时也能看到这一层级下面的元素。(实际上毛玻璃最先被用于微软的Vista系统,最新的流畅设计体系也有对于景深的运用,不过被官方称作亚克力,虽然感觉效果差不多)
  与遮罩元素相同,景深也是可静可动的,设计师可以使用景深原则来在用户体验中提供一个全局或客观的视图。

10. 原则10:视差

  “视差”在动效体验原则中描述的是界面元素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在保留设计完整性的前提下,视差原则有利于让用户聚焦于主要操作和内容。一般来说,两个速度相同的物体,靠近自己的那一个运动的快一点,远离自己的那一个运动的慢一点,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个现象来提醒用户界面中什么元素比较重要需要用户产生交互。不同于景深,视差不需要刻意去遮挡背景元素,并且获得超越平面设计的层次感。

11. 原则11:翻转

  通过具有空间架构的描述方式来表现新元素的产生与离场。
  用户体验的关键在于连续性和对元素的掌控度。界面上的一个元素,突然凭空消失了,这算怎么回事呢?焦点的突然丢失,会带来体验上的慌张感,这时候就需要翻转来进行元素缓慢的离场。翻转又分为三种:折叠翻转、浮动翻转、对象翻转。

12. 原则12:滑动变焦

  用连续的空间描述来引导界面元素和空间
  (感觉是个炫技的动效,比较全局,适合于app间转场,不适合界面的局部动效)
  然后我仔细看了一下他所给出的动效设计的例子,对于这些原则,前十条我的确是挺赞同的,后面的翻转和滑动变焦则有些不赞同。元素翻转我除了在Flipboard红版报,在其他的app中还真的没有看到过。而Flipboard也是为了更加模拟出杂志翻页时的效果,暂时也没看出来还有什么其他的交互上的考虑,所以翻转这点我持保留态度。治愈原则12,同样我除了在iOS的解锁动画上看过,也没有在其他地方碰到(且那个效果在iOS 7刚出来的时候,也有用户投诉说太炫了造成不适感)。感觉除了营造空间感之外也没有什么作用。

来说一说实习的两家公司的区别

  也在三星呆了一个礼拜了,这个礼拜主要的工作就是画了一个三星S助手做活动所需要的html界面,本来的话是两天左右的工作量,但是三星的手续特别的复杂,笔记本需要装好安保软件,浏览器需要配置代理,然后就算一切都搞好了能够上的网站也有限,百度网盘之类的云存储就不用想了(顺带一提,三星出入不能携带储存设备,手机需要遮挡摄像头,出入都要安检),即便是日常使用的素材、软件网站也没有办法正常访问。软件是只能使用正版,而且需要向公司提交申请。
  然后因为我用的是mac,没有安保软件,所以也要向上面申请一下不装安保软件上网。申请的邮件还是韩文的,貌似直接发送到韩国总部,除了中文其他都没看懂。
  貌似小米是没有那么多规矩,最多也就是一个公司内网不允许外部访问需要搭建vpn(废话),其他的和你自己买个笔记本办公没什么区别,听到过最严的规矩也就是泄露未发布手机谍照要罚款100万。
  然后在小米内部工作的确很自在,公司有个论坛,还有个类似朋友圈的东西,还有跳蚤街,各种各样的俱乐部,三星就没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估计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的区别吧,三星虽然手机做的很好,但是和华为一样,都是传统企业起家,互联网思维和正统的互联网企业相比差了不少。
  我在三星做的项目是S助手,是一个三星手机上的聚合类生活应用,在公司里隶属于终端创新Lab。有趣的是我们部门的老大一直都在向我打听小米生活的事情,不过这个真的是不太熟。话说回来三星的S助手占据了整个手机的高频入口——通过长按home就能进入,甚至在桌面都没有独立的app。在其他手机上这个操作通常是唤起语音助手,或者是进入多任务管理界面,把一个app的入口放在长按home键的,说实话我还真没有想起其他手机厂商。
  但是这个app的质量呢,说实话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高。app做了机型锁定,所以除了三星手机之外其他手机没办法锁定,暂时还没试过改配置文件的方法,以后有机会试一试。体验过这个app之后,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app功能很全面,基本可以满足生活中的所有需求,但是问题是,满足的那些需求,广度很广,但是深度欠缺。而从app的设计来说,整个app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语言,更不要提和系统的融合了,小米在这方面做得就不错,就算小米系的应用多种多样,但是设计的语言大多遵循MIUI的Design,所以少有割裂感。
  突然想不出啥能写的了,就不写了。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

如何把让其他平台的用户平稳过度到我们平台?

  以下是我在邀约其他平台的作者的时候,所了解到的情况。
  作者邀约的目的,第一是拉日活,提升每天在我们平台产生视频的数量;第二是“洗内容”,我们平台上还有不少快手抓取过来的内容,这些都是不合法的,我们要去邀约作者把盗版的内容弄下去。   

1.影响作者来我们平台的阻力:

  • 管理不过来,比较专业的作者觉得平台太多了管不过来,两个平台(快手、火山)足够了;
  • 没有利益,抱着赚钱想法的作者觉得现在我们平台没有钱赚,当时火山把他从快手邀约过去的时候说是有利益关系的,这种作者我们可以先记下,以后围观正式的激励措施出来了再去找他;
  • 没有互动,没有动力,打广告的用户,比如说发视频给人签字,这种用户很多都是邀约过来的前几天会发几个视频,后面没有人回他就不再继续发了,偶尔哪天想起来了可能还会在发几个视频,这种作者我们还是要留意一下,伪造一些用户去和他互动;   

2.邀约作者话术:
  邀约作者的时候,因为是我们主动邀约的,所以作者大多都会问是否有利益。再具体的激励措施还没有出来之前,我们能承诺的只有增加他的上热门机会,并且如果发视频质量高且积极的话,在以后大力推广之后会有首批作者的福利。如果作者说手头上没有什么好视频的话,我们可以帮他把快手上的视频下载下来(强烈建议做一个搬运快手视频的工具,不一定要做到围观里,而且也不一定要实时搬运,实时搬运之前被产品否了,但是我们可以只搬运现在有的视频,方便用户把之前做过的视频发上来,从而快速洗白我们的热门内容)。
如果作者比较积极活跃的话,可以把他拉进我们的优质作者QQ群,一方面形成一个圈子,一方面也是邀请他们参与对产品的讨论,如果以后做用户调研的话会比较方便。

3.其他问题:
  一些作者在使用我们app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上传自己的文件,没有使用围观的编辑功能,连最基础的剪辑功能都没有试用,我们在邀约作者之后,应该引导作者去使用我们围观的特色功能。

4.建议改进:

  • 尽快上线激励措施
  • 可以的话,监测一下邀约作者发视频频率,如果频率持续下降,则伪造用户与之互动,甚至后台发送短信提示,提升留存。
  • 上线一个新用户引导的网页,帮助其他平台过来的作者快速上手我们的产品,同时如果可以的话,帮助用户快速从其他平台导入已有作品。最后,还要向用户解释我们平台的状况,包括现在上热门的容易程度,直播等功能的加入,以及以后的激励措施。

5.邀约作者建议:
  主要在小影、快手、火山这三个平台上去邀约,其他平台试了,基本都没有回的。
  快手可以一直弄,因为量多,不太会重复。
  火山要隔一段时间搞,因为我试过把热门刷了很多次之后就刷不出东西来了。
  小影用我的账号去直接在app内发私信,我发过私信的都已经关注了,所以找那些没有关注的人发私信邀约。(问下硕研看看能不能写个程序批量操作,不然效率太低了,发20个可能才有一个回的)

写在微信取消聊天文件入口之后

之前阅读前乔布斯传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影响很深。一个苹果产品的重度用户,写了一封言辞诚恳的信件,建议乔布斯在某个产品中加入以上功能,还说,这个功能我问过了好多个人,都需要。而乔布斯则是用邮件简单的回了两个单词“No Interest”予以回应。

  那么再说回这次微信取消了聊天文件的入口。我这里还是给围观群众们讲讲这是怎么一回事,以前微信群聊中的文件,是保存在聊天记录里的,但是群详情页中有一个专门的入口“聊天文件”可以用于快速浏览聊天记录中的文件,长久以来用户们都把他当做了类似QQ群中“群文件”的功能。毕竟,在办公情景下,随时翻阅以往的文件还是尤其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职场新人来说,他们还不习惯使用邮件和同事沟通,这时候没有学习成本的微信传文件,也许是最优的选择。
  那么再来说说为什么张小龙执意要取消聊天文件这个入口呢?个人的见解是,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做一款好用的聊天工具,这部分的市场要留给QQ,而是要做一个集内容、平台、工具、社交为一体的超级APP,聊天只是微信的一个功能,而单纯的一个功能不该做的太过复杂,忘记初心。大胆的试想一下,如果继续在聊天文件上面深挖,微信的群聊变得越来越完善,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把微信当成了办公的工具,即办公IM,这很明显是与张小龙一开始的意愿相违背的。尽管有部分办公人士对这个功能是刚需,小龙也要“刻意”去纠正这个不好的倾向,何况不久前腾讯刚推出了企业版微信和TIM,很显然从整个公司的战略上来说,也是希望办公市场与个人社交市场区分开,微信就是微信,如果承载了太多功能,迎合了太多用户的需求,那么这个APP就会变得很“重”,这不是崇尚减法的张小龙所希望看到的。
  我个人的态度,对于取消聊天文件这个功能,我持保留意见,因为我也算是“受害者”之一。但是就张小龙这种敢于过滤用户意见的行为,我的确是能看出一些当年乔布斯说“No Interest”的影子。

抓内容还是养内容

  之前一直不理解我们的产品经理为什么不做一个一键从快手导入的功能,就像一开始的网易云可以导入酷狗(酷我?)的歌单,从而降低了用户迁移的成本,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用户。本来我是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的,包括如何导,整个产品的形态应该是怎么样子的,就差把原型图画出来了。但是在之后和马森哥说起的时候,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原因很简单但是我之前没有想到,就是如果我们真的做了这个功能,那么用户的是用时长是不是就下去了?好比说,我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快手用户,如果我想在围观上发展的话,那么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开围观,然后选择一键转移,然后我可以继续在快手上面发视频,因为就算我不去管围观的账户,围观也会自动同步我的快手视频。这样子运营下去,围观只会变成一个“附属”的短视频应用,要想放弃非常的容易,所以这条路实际上很难走通。即便是要提高初期用户进入的门槛,那也要坚持养内容的战略,围观作为一个内容、社区型的产品,没有独特的内容很难生存。
  那么网易云为什么能够依靠导入歌单完成初期用户的快速增长呢?个人觉得,在于产品的形态,网易云是工具型的产品,这类产品但凡有几个特色的功能,他所带给用户的临场感是不一样的,酷狗音乐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播放器,我在使用它的时候只会想带上耳机然后安安静静听歌曲,但是使用网易云的时候会不自主的去分享自己对音乐的心得体会,这两个产品,用户在使用时候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用户在心理会把它们当成两个产品,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围观这么做,用户只会觉得围观存在感很弱,内容没有快手多,没有快手有趣,这样的两个产品,傻子都会选。

小米6狂想曲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年前表示,小米会在3月份发布一款让外界惊艳的产品,不出意外应当是小米6。而转眼3月已经到了尾声,小米却还是没什么动静,估计最早也要4月发布了吧。微博上对于小米6的各种猜想让人眼花缭乱,而得益于小米越做越好的保密工作,爆出的消息确实少之又少。博主今天在这里,做一点不靠谱的瞎想,如有雷同,纯属幸运。
  先从最直观的屏幕开始说起,曲面屏,必须的吗,而且绝对不能再是LG那种垃圾屏幕了,必须三丧的最新黑科技,能弯曲超级多的曲面屏。而且应用得要跟上,那啥,锤子的onestep就不错,反正也是开源的,就直接拿来用,配合着曲面屏,效果杠杠的。对了,既然是三星的,那么2K,不,4K必须的,不然大果粒怎么受得了。
  然后来说说处理器,松果该上吗?很显然不该上,C系列还没做出成绩,怎么可能用到主要产品上来呢?况且5C新出没多久,造芯片又不是造拖拉机,没有这么快的。那么,不用松果,骁龙835妥妥的啦,至于降不降频,反正你也用不出来,到时候真的出的是降频版,可以去网上找找xposed模块,把手机信息里面的配置信息改了就好了,到时候和别人说你这个是高配版的,说着说着自己就信了。
  指纹识别?超声波这么黑的黑科技,note2不用还说的过去,米6再不用就没天理了。在米5的基础上,挖的槽再浅一点,最好没有,然后home键位置搞一个腰圆形的呼吸灯,煤油老是说米5的home键是抄袭的,这次索性抄的彻底一点,把腰圆和呼吸灯结合,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比努比亚那货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扬声器方面,杜比音效啊,必须上,不然一月份专利白拿了?还有资源,刚和华纳签约,这意味着什么?小米要做第二个iTunes了,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起个响亮而且有国际范的名字了,各位观众看iMisic这个名字咋样?
  内存没啥好说的,8G够悬,但若是超级无敌奢华的尊享版能上那也是极好的。
  摄像头,双摄应该是妥妥的。上边蔡司下边徕卡,管他协不协调,搞出来就是霸气。
  机身材质,赶紧去多开几个陶瓷生产线,自己用不了也没关系,据说iPhone十周年会使用陶瓷当机身,到时候高价卖给他们,然后我们改用玻璃。
  系统这个要开下脑洞,Android O的权限都收的那么紧了,小米自己的系统我觉得应该尽早推出,Mi OS,出货的米6随机预装,前期先搞的和Android一模一样,让普通用户感觉不到差别,到时候时机一到雷大大可以开个发布会宣布:你们用了很久的系统其实都不是安卓,你们没感觉出来什么不一样吧?那好,我们以后就只用Mi OS了,为小米喝彩!然后台下掌声雷动,小米又一次成为国产的代名词。
  其他的,耳机孔、无线充电、三防。耳机孔有没有其实没啥关系,蓝牙挺方便的;无线充电这个可以有,到时候笔记本2出来,触控板那边手机放上去就能充电,同时手机当成触控板用,这样出门带一个笔记本充电器就行了,还能有效解决用户边玩电脑边玩手机的不良习惯;最后是三防,这个我觉得真心不急,耳机孔都取消了,无线充电也有了,其他孔取消的日子还远吗?到时候所有能进水、灰尘的孔孔都没了,防水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所以现在是没什么必要可以的去研究。

1
以上观点均来自我深夜瞎J8的乱想,现在的我无比的困顿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大家看过笑笑就好,如果真的幸运能命中几条,大家也不要觉得神奇,因为我真的TM什么都不知道。

色情与互联网发展

1
老板开始在群里发飙,说app内容不够色情,吸引不到初次安装的用户。要求再色情一点再色情一点,改算法也好,人工干预也好,总之要求在app的首页内容里面,一定要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和“美女”、“性感”相关的。

  说到依靠色情发家的产品,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快播”,这个以视频在线点播为卖点的播放器,擦着色情的边,依仗着避风港原则,在有众多互联网大佬竞争的视频点播领域脱颖而出,实在是不容易。然而,成也色情,败也色情,色情内容的野蛮生长也终将快播送上了法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色情元素,的确是初创app快速发展的强力法宝。
  Reid Hoffman曾经说过,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是能够迎合人类七宗罪(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傲慢)的其中之一的。其实我们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里面来看,色情属于生理需求,虽然不雅,但仍旧是人类需求中最为基本的,纵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制约,最根本的需求是不会减少的。所以对现在的互联网来说,基本是可以下定结论,做色情,一定会火。区别只在于对色情度的把控,在吸引用户、法律底线、产品形象、内容建设之间做好平衡,玩好了就是陌陌探探,玩砸了就是快播。

  说到色情其实很想聊一聊UC这款app,包括UC头条和UC浏览器,这两个的大名相信但反对互联网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所耳闻,震惊、男默女泪、疯传这些标题网上一直都在调侃吐槽,为什么明明这么low的标题,UC编辑还是乐此不疲的使用呢?很显然,网络口碑又不能算到KPI中,不必去理会那些用户的意见,互联网是个很大的圈子,发声的用户只占了总用户的极少数,编辑应该满足的,更应该是那些不发声的90%。色情也是一样,就算内容让20%的人感到不适,能抓住剩下的80%的用户,那两成的用户,放了就放了吧。
  然后来说说我的想法,我个人还是对这种内容持有鄙夷的态度的,因为我一直想做的都是高端社区,而不是快手那般的高普适度的产品,所以是不太能够接受一个社区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内容的,一方面不利于其他内容的生长,一方面也招来了质量较低的用户,不利于社区的用户建设。诚然色情是人之本性,但是超越于这个本性之上,应当有更加高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关于围观bug反馈及功能建议的调查问卷

1
2
问卷目的:调查围观用户bug反馈的方式,以便于更好的收集bug与功能建议。
需要的信息:现在用户反馈bug的方式的使用频率、用户遇到bug后的处理方式、用户希望的反馈方式、哪方面的bug最烦人、bug处理完成后的方式

具体题目:

  1. 你遇到bug后第一时间会怎么做?
    (A、坐视不理 B、过段时间看看还有没有 C、立刻反馈给官方 D、询问其他网友是否有相似问题)
  2. 你反馈bug的方式一般是?
    (A、直接抛出在群里 B、抛出在群里并@有气质的管理员 C、私戳管理员 D、其他)
  3. 你功能建议的方式一般是?
    (A、直接抛出在群里 B、抛出在群里并@有气质的管理员 C、私戳管理员 D、其他)
  4. 你希望增加哪种反馈方式?
    (A、APP内部直接留言 B、通过邮件反馈 C、客服QQ/微信 D、其他)
  5. 你希望增加哪种功能建议方式?
    (A、APP内部直接留言 B、通过邮件建议 C、客服QQ/微信 D、其他)
  6. 您是否希望bug解决后我们联系并告知您,不管等待时间多长?
    (A、欢迎联系我 B、如果时间隔得太长还是算了 C、不用联系了,在版本更新中说明就行 D、其他)
  7. 您是否能够在解决bug的过程随时协助我们?
    (A、可以,我很乐意 B、不能随时协助,但会经历帮忙 C、还是不用了,我怕麻烦 D、其他)
  8. 其他想说的话__

等到iOS版本上线后,我在QQ群里、后台数据那边找人填写一下问卷,同时我多找几个比较活跃的用户进行一下访谈。

维度打击

很久很久之前,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雷总在微博曾经对《三体》这本书大大加赞赏,大概是称其想象力丰富,更具有战略意义。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其中的维度打击

通过和对手不处在同一个纬度,实现弯道超车,不断侵入对方的领地,对方却无可奈何。

  早在小米之前,就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成功运用这个原则发家,国内的360,在当时互联网大环境都处于BAT的控制之下时,依靠“系统安全”这一突破口对自己的产品做恐惧营销,在BAT大厂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悄然掌握了个人电脑的生死大全,而后推出的软件管家又掌握了PC端软件的入口,当时的软件管家,已有了现在众多应用分发市场的雏形。
  而后来说说小米,小米有很多可以玩的,因为他有硬件的基础,硬件更换的成本相对软件较高,所以产品、运营,可以玩得更加的大胆:预装、系统级广告、悄悄限制竞品。退几步说,就算真的除了什么事,那消费者也无可奈何,毕竟手机已经买了,不可能砸了再去买其他的手机,只要不太过火就行。
  说回今天的事,中午,我发现我在微信里打不开围观,经查是安全中心把软件的自启关闭了。只见开发打大手一挥,就和安全中心的人打了招呼,直接添加到了白名单,以后小米的这两款产品,在预装MIUI的手机上就运行无阻了。
然后是晚上,马总找安全中心的管事说免费给投个广告,免费,不花一分钱,广告做成了。
(太晚了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