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UCan 记录

  这次在去往 UCan 之前呢,心里带着一些对设计的疑问。因为自己从事设计这门行业也有快三年的时间了,而之前不论是正式工作还是实习,一直没有跳出手机这个行业。所以有时候也会非常好奇,其他行业的设计是什么样的。因为在我理解中,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更像是一种有一定特征的思考方式。尤其,像我是除了设计之外还懂一些些代码,就很明显的的感受到 Designer 与 Coder 之前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但是说虽然这么说,假如有一天我回到老家,邻居的小孩问我:叔叔叔叔,设计师是做什么的啊。其实我也没有办法用很简单的话去说明这个事。设计的价值,设计师的价值,设计师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对于工作了三年的我来说,还是很有疑惑。

  UCan 上,去了解的不同行业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旅程,也许能够有一些新的思考。

UCan 历程

  先简单的说一下这次 UCan 的历程吧。UCan 论坛分享一共是两天,两天的上午主论坛会请到各个行业的大师级人物,分享一些他们的设计作品和思考。下午有分论坛与工作坊,我参加的两更分论坛都是阿里内部和相关公司人士的真实项目分享。论坛外侧会有阿里各品牌的活动,以及一些潮牌的艺术展。

印象最深的项目

先说说印象最深的项目:佐藤可士和 开拓未来的设计力量

  看到名字的时候还在想,这个分享是不是定位太大了,讲的内容容易飘,后来还是证明我太年轻了。

  这个项目呢,是对日本的一些住宅区进行改造,这里需要先科普一下,日本的住宅区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的社区,是当时主流的居民居住方式。随着日本超高龄化社会到来、设施老化(比如没有电梯),现在的住宅区居民不断流失,逐渐空城化,治安也大不如前。但是日本这样的社区数量非常多,推到重建是不现实的,于是就需要设计师来对社区进行重新设计,用最低成本的构思解决这个问题。
団地の未来(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了解,全日文)
佐藤作为项目总监,隈研吾是设计总监
  两个人通过对住宅区的结构观察,提出了“将聚居的力量最大化”这样的设计理念,将中央广场进行广场+商业的改造,并在公共区域,增加大舞台和长椅。形成氛围焕然一新的标志性广场空间。同时在公共区域改造中,大量消减无用元素,将原来昏暗的公园变成了令人舒适的活动空间。整个住宅区现在形成了以广场空间为核心的新社群。
  在生活的细节中,也充分发挥了聚居的优势,将生活服务外置,住宅区图书馆、定期组织观影、二楼的自由交流空间。两位优秀的设计师完全发挥除了聚居的潜力。
  最后,让我很受到感动的是,他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做了这个项目,而优秀设计的力量,也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扩散。
  新住宅区开始成为一个景点,电影《哥斯拉》也曾经在此取景。住宅区改造的这个项目《団地の未来》,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字体,推广T恤,成为了一种文化,逐渐扩散到了其他的住宅区,年轻人也开始有了回到住宅区的趋势。真正的“开拓”了未来。未来。
  在这十年的过程中,两位大师每一步棋都下的恰到好处,明明都是最低成本的构思,却几乎完美的解决了住宅区的诸多问题,这是让我最为震撼的地方。设计的力量真伟大。

感触最深的项目

  然后再说个感触比较深的,来自阿里的盒马新零售项目,让我认识到了和手机行业不一样的设计流程。
  为什么说感触比较深呢?我觉得,所有设计的流程都可以被概括为“观察、思考、执行”这三个步骤。在刚毕业的几年里,设计师也许会一直侧重在“执行”这一步,因为的确单纯的执行,容错率比较高,也最适合入门者去了解设计这个行业。但是在工作几年之后,设计工作的重心应该逐渐向“思考”、“观察”转移,而体现出设计师的最大价值。这也是我一开始的疑惑,设计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阿里的盒马项目,讲述了盒马新零售这一个项目的诞生。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接收到完整的产品定义之后,开始对体验的架构进行梳理,在逛、看、挑、结、离这五个线下的步骤,先分析出用户现在的行为路径和问题点,然后通过线上线下路径的对比,得出线上零售可以优化的方案,定下“更高效、更便捷、更准确”的设计原则。
  如果是我来做设计的话,可能就止步在这一层,然后开始详细的页面设计了。但是阿里这个项目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仅做了体验架构从0到1的搭建。还进一步通过线上的行为路径去细分了人群(搜索偏好人群、分类偏好人群、推荐偏好人群),并进一步抽象了他们的类型和行动模式。

  抽象了用户之后,针对于每一类用户,都构建了用户的消费模型 AIAPR(开始认知 Aware 产生兴趣 Interest 行动 Action 愿意购买 Purchase 分享复购 Repurchase),重构了用户的动线,整理出所有的机会场景,最后落地。

  线上的这套设计方式甚至还可以搬到线下

  最后,整体设计成果,落在了每个具体的设计点上,产出应用页面。


  当然这也不是最后一步,在具体应用产出之后,还会不断进行 A\B Test ,做出最合适的策略
  在这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完成之后,其实阿里还有一个完善的体验度量机制,不过那个时候来了个工作电话,没仔细听。
  阿里还有其他的有些特色项目,比如说因为技术的成熟(热敏纸、墨水屏、RFID)而出现的电子面单项目、因为社会老龄化而进行的支付宝适老化设计、对于酒店的未来化设计探索,不再一一介绍了。虽然不同项目之间的设计模式不完全一样,但阿里对于当前问题的定位和设计方法的运用,基本都有着很成熟严谨的设计流程,让人听着很安心。
我有种感觉,参与阿里这些项目的设计师,无论大小,在过程中心理都会很有底。我觉得这也是我现在所欠缺的东西,后续要努力提升的方向。

总结

  零零散散也写了一堆,也到了写写总结的时候,但思考再三,好像也没有能够概括这两天见闻的话。不过想起之前主管一直说的一句话,“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每次开会都在说。现在回想过去两天的所有见闻,对这句话,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作者

徐炜楠

发布于

2021-05-24

更新于

2021-12-26

许可协议